在展开主题之前,先用最简明扼要的论述来分析下最近美伊关系和后续可能会走出的一系列的趋势。早在去年8月,老谢《见路不走,中美博弈终局》下篇中就已经指出:特朗普在大选前会把中国这块难啃的骨头放一边,集中力量来搞伊朗.....武力并非是第一选项,经济上弄垮伊朗才是主要策略。让伊朗不打自乱,从内部瓦解伊朗。革命/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等都是书于面上的洗脑工具,其实里子就一个字——“穷”。当贫穷限制了想象后,贫穷也会让人歇斯底里。只要稍有火星就能燎原,特别是在大国博弈中各路决策者都深谙此道。所以只要伊朗经济不从内部垮掉,美国是不敢通过全面军事介入去打击伊朗的。为什么?因为伊朗的地缘位置实在太特殊。
伊朗古代俗称波斯,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经济通道,是欧亚大陆联通的关键枢纽。从现代地缘上分析,从经济上讲,伊朗是俄罗斯南下的门户,是中国一带一路西进的最便捷走廊,是欧洲陆上贸易东进通路,也是欧洲主要国家获取廉价优质石油之地,况且伊朗扼守着全球80%的石油运输必经之路——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是陆权国家合谋的通路,是海权国家挥之不去的阴霾。美国作为现代海权国家中唯一的霸主,自视伊朗为眼中钉肉中刺。但美国绝不敢武力侵犯伊朗,因为这会犯众怒,特别是俄罗斯。北约东扩已经把俄罗斯西进的道路封杀,乌克兰/格鲁吉亚投入美国的怀抱更是让俄罗斯举步维艰,如果把伊朗拿下,C字形的包围圈,几乎就可以把俄罗斯未来100年的战略空间全部关闭。以俄罗斯人的性格,断然不会轻易让美国得手。其次是中国,自从一带一路的理念提出之后,陆上丝绸之路怎么能少了伊朗?中国断然也不会坐视不理。还有就是德法两国,能源通路决定着欧洲的生死存亡,而伊朗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这怎能不叫德法着急。其次,美国不断搞乱中东国家,导致难民潮涌入欧洲,已经使得欧洲各国不堪其扰,有火发不出,对美国的做法更不敢恭维。伊朗拥有8100万人口是中东地区仅次于土耳其(8200万)的第二大人口国。一旦伊朗陷入战火,不但会形成人道主义灾难,甚至有可能波及相邻的土耳其。届时大量难民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对欧洲未来的发展战略更是巨大打击。
自苏莱曼尼被美刺杀后的一周来看,各路砖家唾沫横飞也没讲出了所以然来,无非是围绕着美伊会不会开战来做出各种理论推断,显然没说在点子上。苏莱曼尼被刺之前2天中俄伊海上联合军演刚刚结束,而美国选在这个时间点上出手其实针对性极强。目的其一是警告三国不要走的太近,其二美国无意寻求同伊朗的军事战争,因不想被群殴。其三,苏莱曼尼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以他的个人能力可以把不同的反美和非亲美国家或组织串联起来,这种能力是相当可怕的,陆权国家一旦联手把海权国家(美国)的影响力削弱,甚至赶出去。那美国未来百年战略空间就会被极大的压缩。最后,美国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伊朗你战略越界了,你想打破现有平衡,那我只能杀了你的中枢联络官。但我不想揍你,只要你不和我的最大的战略博弈国(中俄)走的太近,我也不会有什么过激行动。”
简而言之,美国最希望伊朗内乱,这样他一可以卸责,二经济上能浑水摸鱼,三达成战略目标。所以美国后期依然期待在经济上搞垮伊朗,特别是在石油上。伊朗现在和欧元区绕开Swift系统搞单边结算,美国就对欧洲国家搞制度突袭,搞黄马甲运动,这就是让法国马克龙很不爽。所以去年上海搞进博会,其他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都没来,就马克龙来了。可见法国现在对美国有多厌恶。未来美国单边主义很难再大行其道,多边主义已是大势所趋。而陆权与海权之争,百年之内不会有什么结果。除非.......唐元霸主再临,不然美帝依然会一枝独秀好多年。
国际油价怎么走?——其实还是老样子,中美经贸关系不完全恢复,全球经济不走出低迷,油价很难有大的向上动力。地缘冲突不过是让价格在短线上出一两次轨而已。
美元指数怎么走?——还是老样子不上不下,只要伊朗土耳其不出大事,全球避险资金就很难青睐美元,况且现在避险黄金的投资者要比避险美元的多。
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春节后再说......
万变不离其宗
中国互联网兴起到今天已经整整20年,而移动互联的壮大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当智能手机普及到90%以上人群的时候,新的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为创业者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通达。无论是移动电商、共享经济,还是娱乐短视频的兴起,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摆在了我们面前,谁能活学活用,谁就能挖到第一桶金,甚至更多。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拿到 MBA 证书的企业家或管理者,也有拿着CFA各级证书到处炫耀的。其实教条式的刻板经验对学习者帮助有多大?就算有帮助,但找对符合其自身商业模式,且运用到实际领域里的人能有几个?所谓见路不走,实事求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围棋人人会下,高手却就那么几个!马云/马化腾/马斯克并非因为上了MBA才成为企业家中的佼佼者,而是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自身发展且结合市场运行趋势的路径。甚至可以这么说,和那些东施效颦的企业家相比,这些顶级企业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引领着一个崭新商业时代。
先贤早就定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脱实向虚的路不会也不可能走太远。我们回头来看那些资本领域,无数在证券、期货、外汇市场打滚的机会主义者,每日看天吃饭成了获利的唯一法门。增量时代皆大欢喜,一旦市场进入存量模式,必然要开启豪赌互杀模式。强者恒强之下,真正能活下来的有几个?况且监管风险无处不在,别说赚钱了,能不被割韭菜就已经烧高香了。
然而,就算是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之下。也有智者利用这一商业模式,大杀四方,赚的盆满钵满。比如去年7月商品期货市场,上演了一出“某品种场外期权穿仓”轰动性事件。苦主是谁,估计业内都知道,这个网上也都有很多报道。但消息面只是写了事实和结果,这其中爆仓的逻辑,恐怕很多人看的都一头雾水。这里老谢讲个故事,让各位慢慢思考和回味。
他是怎么穿仓的
故事角色设定:P是郑州某交易所上市期货品种,H和L公司是某中间品P的现货生产巨头;T公司是一家专做品的贸易型投资公司,业务有对P产品上游产品X进行加工后转卖市场,获取P的差价利润;Z公司是天字一号头部集团,钱多人好经常被坑;B公司是一家品炼化加工小工厂;Y公司是一家期货头部公司;D是著名顶级机构投资大佬;X1-X6分别是六家排名前20的期货公司。我用倒叙的手法先来说说围绕P品种展开的这则故事。
故事经过结果:自今年6月中上旬始P品种的期货主力合约连续走出一波上涨行情,直至7月2日在14个交易日内最大累计涨幅26%。其中,7月1日和7月2日受G20会晤结果和贸易战缓和预期提振,P品种在期货盘面上连续走出两个涨停板。而T公司在上涨的过程中认为短期涨幅过大,不可持续,于是在期货上抛空,同时在场外期权市场卖出大量看涨期权。在遇到后两日连续涨停行情时,裸卖的看涨期权浮亏迅速扩大,客户需要追加保证金,否则期权持仓就要被砍仓。做市商也没有及时砍仓,造成期权账户穿仓,自己也遭受巨额亏损。
期货是有天然杠杆的,其衍生品杠杆更甚,由于P品种没有场内交易,因此P的场外交易成了所有期货品种中最大的,风险也由此而来。按照做市商接裸卖期权一般会预留一个反向涨停板保证金的惯例,做市商预留的保证金应该是能覆盖到周一的涨停板(6290),按照2日夜盘前15分钟均价6572计算,推算出客户应该是持有了16万吨左右的卖出该品种的看涨期权仓位,这与盘面的成交量与持仓量变化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如果在多家做市商都有分仓,这笔交易的体量还更大。
所以,现在大家都知道T公司爆仓了,而且死之前连带拖累至少5家期货公司亏损。想必很多人纳闷的是,这个T到底是怎么被“弄死”的?这些期货公司是怎么被拖下水的?
规则与人情
T是一家没有实体的纯贸易公司,通过进口原料X,然后把X运输到B公司给点钱加工成P产品,然后再卖到市场上赚取加工费。这个T玩的这套东西其实说穿了就是“羊毛出在牛身上让猪埋单”的模式。如果P市场处于升水趋势中,T公司当然能赚到这个加工费,而且价值不菲。T进口X(羊毛),B公司加工X生成P(牛),市场为P埋单(猪)。如果市场处于贴水趋势,可能导致微利甚至是亏本。即使P处于贴水状态,对于T来说也是风险是可控的。但问题是T的风格属于激进型的,怎么能忍受贴水带来的微利和轻微亏损!接下来T进行了一系列在期货衍生品市场上的“神操作”!
T拿着海关的进口X的提单找到了天字一号Z公司。鉴于两者长期合作的关系,Z收到(提单)后把钱打到了T账上。T拿着钱在期货上做空,而后在场外期权上做了一个卖出看涨期权。也就是说T分别做了两次单边看空的动作。我们知道期权的规则,无论是卖出看涨还是看跌,最后都必须要行权,赚的则是保证金。而现在场外都是美式期权,一旦浮亏如果没有资金补仓,造成“穿仓”就会被强行平仓。如果只是这样,亏损的只会是T一家,为什么期货公司会被“连坐”?
场外期权也是保证金交易,但和场内期货不一样,没有交易所作为中央对手方,各家期货公司的风控尺度会有区别。有些公司的尺度比较大,对客户提供互免授信,说直白了就是可以透支交易,允许客户短期亏钱了后面再补上,这样就存在很大风险。实际上,正常情况下严格风控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客户亏损保证金不够了,期货公司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强行平仓、终止合同。问题是T公司和X1-X6公司也有长期合作关系,考虑到T这种长期大客户给期货公司带来的稳定收益,通常情况下期货公司不会轻易强平T。因此,我们看到在T裸卖空在要求追加保证金的时候,做市商没有及时砍仓,最终导致亏损越来越大的时候,才强行平仓,这时损失已然不小。
两个致命点
2019年1月受到中美贸易战暂时休战,P期货价格上涨1000元,2月-3月价格一直徘徊在6500附近。而中美贸易战打打停停,不确定性增加。而P这条产业链由于上游头部企业L装置扩能,使得市场较为看空P的后期走势。4月开始P期货价格一路下行,足足跌了2个月价格来到了5000附近。作为另外一个头部企业H不断在市场上收取P的仓单,几乎把市场上的货都收完了,至于套保企业为什么愿意把仓单都卖给H,很简单。如果我给你每吨加10-20块钱,你愿不愿把仓单卖给我?这个市场这么个跌法,谁不愿意啊?H从4月份就开始不断在市场上收仓单,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P生产商,市场价格下跌,他低价收购,可以在未来高价的时候卖出去。逻辑没问题!
在T公司看来,6月以后P的期货价格明显偏高。加上L公司装置扩能、贸易战和经济下行压力,P的走势应该是继续下跌。而H收仓单的行为符合一个头部现货生产商的逻辑,越跌越收。左手收现货,右手空期货。因此判断P后市继续下跌概率非常大。因此,T公司选择在期货和期权上分别做空,也就是裸卖空。
问题来了,T有足够的理由去做裸空,那么触发他放手一博的契机是H收仓单的行为,说明他把H当成了最大的阻击对象。T以为在市场利空的背景下,H收现货(生产商行为),必然做空期货(对冲行为)。但T有两个致命点:1、T不知道H几乎把市面上的仓单都收完了。2、T不知道H接下来什么时候抛空单!
病急乱投医
股市里股价拉涨停的逻辑是什么呢?庄家至少有该股票流通市值的5%以上,也就是说假如一只股票流通市值是100亿,你要拉涨停起码手里要有5亿。期货市场同样如此,对于多头来说最大的对手盘来自空头,那么谁是最大的空头——套保!现货企业要在期货上做套期保值,其规则是必须拿着现货仓单去交易所开期货空单。如果没有人去开空单,那么是不是多头拉涨的压力和资金成本就小很多?!全中国生产P的企业,每天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大概也就在12万吨多一点,而H公司把市场上90%的P仓单都收完了。也就是在若干时间内,其他的套保企业(比如国企)找不到足够的现货去开空单,只要H把手里的空单都平仓了,多头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是无敌的。那么如果有人只要资金充裕,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P拉几个涨停板。
6月初,P价格止跌翻涨。T的账户开始浮亏,但到了6月中下旬,这个浮亏开始扩大,做市商(期货公司)有点坐不住了。T一看自己快扛不下去了,忽悠期货公司说会补充保证金。这个时候钱哪来?T想到了合作多年的天字一号Z公司,T又搞了一张原料X提单给Z。哪来的提单?当然是伪造的!Z鉴于和T的长期合作关系,也没考虑船货是否到港,审查环节也没做。就这一个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拿到假提单后直接把钱打到T账上,T拿着从Z骗来的钱又填到了期货保证金里去了。期货公司一看,这主还真有钱呐,那就继续舍命陪君子吧。这时已是6月底,无论是做市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还是T公司,都认为P是强弩之末,怎么可能再往上涨!
猪买单的逻辑
抱着侥幸心理的人往往都死在了精工细作善于布大局的对手手里。7月1、2日两个连续涨停板,直接把T打进了地狱,也把做市商的梦给打醒了。原本6月中旬斩仓出局损失还不至于这么大,结果去骗钱,还把骗来的钱去填窟窿,被对手看出超卖,分分钟教你做人。最后大家赤膊上阵纯拼资金了,问题是人家上百亿真金白银的家当,你怎么拼得过?
谁在拉涨停?Y和D!Y作为业内顶尖期货公司藏龙卧虎,拥有像D这样的顶级投资客。T想狙击H,结果却被D狙击。D多年阅历和经验使其情报工作已经做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两个涨停板不但把T的仓位打穿,让从Z骗来的钱打了水漂,而且把X1-6期货子公司垫上的交易费一并闷杀。最后期货公司不得已,为了让损失不再扩大只能把T强平出局。
T本想赚H的钱,结果被D剪了羊毛。H看似花了巨大成本收了很多P,但在贴水趋势下,生产企业没有动力,导致市场紧缺P。无论是下游想拿货生产的企业,还是想套保的企业都找不到现货,这给了H后期加价的空间。有意思的是7月2日T穿仓的当天,网络上爆出H被举报垄断操纵P价格,之后P价格一路开始下跌。假如我是D,这个时候反手做空,等于来回撸了两遍羊毛!有人要问,H和D啥关系?这就不是我这个级别所能揣度的了。而我只对这一商业模式有兴趣——P羊毛,H牛,T猪。当然这一模板套用上还是点不一样,这个羊毛是H自己种自己身上的,下手撸羊毛的是D;T是自己没控制住情绪,以为可以拱了H,结果却被D宰了。
其实每年大宗商品期货都会上演类似的大资金对杀,论方法无外乎两大套路:
1、龙头资本潜伏——>分析师先造势——>媒体推接着波助澜——>引发市场一致看多(空)情绪——>各路资金顺势抬轿——>龙头资本收割。
2、在市场贴水趋势中——>生产企业(龙头贸易商)逐步垄断市场上大部分仓单——>等待猎物上钩;而在市场升水的趋势中——>生产企业(龙头贸易商)逐步释放库存——>等待猎物上钩。
2011年的、去年初的苹果、今年年中的镍、9月的棕榈油属于第一种套路。2015年初的PVC、2019年的PTA等品属于第二种套路。第一种套路监管风险远远要高于后者,有操纵市场的嫌疑。第二种套路就是高手巅峰对决就看谁先露出破绽,一击毙命。再多扯一句:相较与操盘的格局与风格,江浙系远胜与粤闽系。特别在期货行业浙系属圣道,闽系则属鬼手。圣者立局,鬼士偷机。局布好了进可攻退可守,若只是偷鸡摸狗、趁机偷袭,不但容易把自己坑进去,还很有可能波及相关利益方。对于规则的理解和情绪的控制,是魔还是道自有分晓。
商业模式其实就这么几套模板,花了很多冤枉钱读个MBA绕了一大圈也就这点东西。关键是这几套模板可以演化出很多商业策略和玩法,当然要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和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其实说穿了很多所谓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与其脑洞大开不如去了解下人类行为学和市场运行的逻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若有代入感,那是您想多了】